Digital 3C Product / 數位商品
-
RTX 30不再提供VirtualLink的USB-C VR頭盔專用埠,該標準將殞落
為讓VR (虛擬實境)的應用與連接埠成為產業標準,在2018年中,由VR主要業者AMD、NVIDIA、微軟、Oculus、Valve、HTC所組成的VirtualLink Consortium,制定出以USB Type-C為標準的VR頭戴式裝置連接埠,賦予玩家在玩VR遊戲時,不管是用哪一家的VR頭盔,都能透過USB-C埠連接到顯示卡,以便傳送高畫質VR的畫面至VR頭盔上,讓人享受到身入其境的臨場體驗。 身為顯示卡效能領導者的NVIDIA,在2018年推出的Turing系列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曾首度導入VirtualLink USB-C埠,該連接埠需要供應更高的TDP值,必須提供到15~27W的電力,以便供應充足的電力,以及影像、音效等資料透過一條USB-C線來傳給VR頭盔使用。已知利基型VR頭盔製造商像是StarVR與XTAL,就已將VirtualLink埠整合進去,看似這個標準有機會成為業界的主流標準。 然事實上並非如此,截至2020年8月為止,VirtualLink的標準並沒有廣泛受到上述主流VR頭盔製造商的普遍採用。以Valve為例,當初雖推出了VirtualLink配件,當由於信號和可靠性等技術性問題,導致後來Valve宣佈取消推出VirtualLink相關產品。而HTC、Oculus的產品也僅使用USB Type-C,沒使用到VirtualLink標準,再加上VirtualLink的標準在截至2019年4月前,也還沒發表有關於USB4相容的VirtualLink替代模式,以及Thunderbolt 3的替代模式等消息。 至於顯示卡部份,雖說NVIDIA首先在RTX 20系列顯示卡加入VirtualLink埠,但在推出沒多久之後,NVIDIA董事會合作夥伴就開始提供沒有內建USB-C埠的客製型號,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沒被VR製造商廣泛採用,加上VirtualLink會產生額外的成本。因此,到了RTX 30顯示卡時,NVIDIA就直接取消USB-C埠的VirtualLink埠。而AMD更是從頭到尾完全沒有要推出內建VirtualLink的顯示卡,看來這對推廣VR頭盔連接器走向標準化的路途,將更雪上加霜。 更令人揪心的是,原本各大廠商共組的VirtualLink Consortium,現在也變成404 (沒有改網頁內容),等於幾乎是宣告解散了!看似這個出道不到2年的產業標準,只能說慢走不送了! 這樣一來,未來VR/AR/XR硬體產品,也將不執著於非得單條USB-C來搞定,至於VR頭盔規格進展,也許可以寄望由,能成為未來主流,尤其在他們推出手部追蹤與眼球追蹤的延伸指令集與認證標準,將促使VR/AR/XR的產品在操縱上更加直覺,透過導入這些新技術,將有利於繼續推廣VR/AR/XR相關的產品發展。
-
Team C201 128GB隨身碟實測開箱,隨身碟中的優質選擇!
曾經被Pantone推崇的莫蘭迪色系現在搭上隨身碟了!十銓科技TeamGroup一直以來都很照顧玩家的儲存需求,而最近所推出的C201印象碟,就結合了經典的莫蘭迪色。 這是一種讓人覺得舒服、高雅又具時尚感的色系,跳脫以往平凡無奇的色調,讓女性、創作者也能有不一樣的體驗,可以配合穿搭,讓這個小小的隨身碟搖身一變,成為時尚的配件。 搭載USB 3.2 Gen.1 傳輸介面的C201印象碟,以莫蘭迪配色為主軸推出三款色系,有優雅時尚的「煙燻粉」(32GB)、時尚輕奢的「灰調綠」(64GB)和暖心淡雅的「霧霾藍」(128GB),每一種顏色都有不同的感受,像煙燻粉的C201也可以搭配著iPhone的玫瑰粉,讓周邊、穿搭通通同一色系,「玩美」就是這麼簡單。 這次小編所入手的款式是其中的霧霾藍(128GB),慣用的吊牌式包裝以及容量與特色標示其實很容易一眼看出產品的特點,除了右上角的終身保固字樣外,左側的三個圖示也分別揭示了防印上指紋、具備吊飾孔以及人體工學插拔的曲線設計,至於C201本體則是可以看到在外觀上的材質採霧面噴砂處理,實體更是如圖示所說,不僅可防撥水,且指紋也不易留在隨身碟上,維持簡單乾淨的形象,隨身碟尾部另搭配符合拇指弧度的人體工學與無蓋設計等特點,總和來說,讓這個重量僅有3g的印象碟C201,時尚的毫無負擔。 在追求外觀時尚之外,C201印象碟同時也提供大量的儲存空間供玩家選用,官網上提供了三個版本做選擇(不同顏色對應不同容量喔),小編收到的是霧霾藍128GB,這容量在日常生活中如傳輸資料、照片等已經綽綽有餘,而C201也支持多種裝置的隨插即用,可以運用在各種電腦、平板、遊戲主機,像小編自己也有在玩遊戲主機,這種功能就非常方便,讓我不用額外再多準備一個隨身碟,只要一個C201,不管是玩遊戲、學校作業、工作用途或存相片等,都能輕鬆搞定。 有亮眼的外型外,USB隨身碟最重要的還是儲存功能與效能,C201印象碟所搭載的是高速的USB 3.2 Gen.1,根據官網所提供的讀寫數值為90 / 35 MB/s,我們還是要來實際測試一下囉,小編採用CrystalDiskMark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檢測C201的實際讀寫的狀況。 透過在CrystalDiskMark上所測得的讀寫數據為229.85 / 37.12 MB/s,可以說遠高於官方標示數據,以用來讀寫一般檔案或文件比起舊式USB 2.0來說快上相當多;轉用ATTO Disk Benchmark測得的數據上可以看到,平均的寫入則在12~23 MB/s之間,最高的寫入則在4 MB測得的32.41 MB/s,這樣的讀寫速度在日常生活中,如文檔、照片或資料傳輸都是沒問題的,再搭配上主流的128G容量,C201算是可以應付的得心應手。 即便以目前雲端儲存已經逐漸地廣為被玩家所接受,但許多情況下還是會有需要透過隨身碟來做資料的傳輸或暫存,從大多被當作工具使用到了現在可不僅僅只具備工具能力就足夠,隨身攜帶一只C201印象碟,可以在許多需要的時候(場合)助攻一臂之力,配上莫蘭迪色系的風格加持,讓玩家不單只是在使用隨身碟而已,個人時尚魅力的展現更是顯露無遺,誰說工具不能勾搭時尚呢!有了C201就能輕鬆做到。 廠商名稱:TEAMGROUP十銓科技 官網產品頁: 博客來首賣: 廠商電話:0800-821-688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羅技Logitech StreamCam視訊攝影機實測開箱,視訊會議、線上直播新神器!
隨著近幾年開啟的「大網紅時代」,帶動了各式各樣的直播熱潮,也造就了無數的直播平台和相關應用程式的誕生。除此之外,從2020年初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促使居家防疫成為生活的一環,也造成視訊會議的需求急遽攀升,在這樣的雙重需求下,自然也就連帶刺激了直播視訊類產品的成長。長年都有在視訊相機市場努力耕耘的羅技(Logitech),也藉此推出專為直播主所打造的StreamCam視訊攝影機。 羅技這次在視訊攝影機的命名上有別於過去都是「英文+數字」的方式,選擇直接將其產品命名為「StreamCam」,感覺上是有意在定位上與其他產品做出區隔,這也讓StreamCam在整體的外觀設計上,和一般常見的視訊鏡頭有著很大的不同。 StreamCam在外觀設計上提供了質感黑與白兩種色彩,並都在正面的部分使用不織布的材質做裝飾,讓產品多了幾分居家風格的生活元素,擺脫一般視訊攝影機冰冷僵硬的形象。 在規格上,為了滿足直播上的畫面需求,StreamCam使用f/2.0的78度廣角鏡頭,具備自動對焦功能且最近的對焦距離可以來到10公分的微距等級,這對於直播時需要近物特寫鏡頭的玩家來說,可是一大福音。此外,在音訊方面,也內建具有降噪濾波器的雙全向麥克風 ,可錄製立體聲或雙單音頻道,提供玩家更優的音質取樣需求。 至於隨附配件的部分,羅技考量到現今許多螢幕逐漸採用窄邊框設計,甚至有一些筆電產品為了實現全螢幕設計,選擇捨棄視訊鏡頭,造成外接式的視訊攝影機如果固定在螢幕上的話,會遮擋到螢幕畫面。因此StreamCam除了提供傳統的螢幕固定架之外,還有提供相機三角架的轉接座(三腳架需自行購買),玩家便可以利用小型三腳架將StreamCam立在桌面上,如此一來就不用擔心鏡頭會擋到螢幕畫面了。 StreamCam在功能上除支援微距級的自動對焦功能外,還能夠進行1080P@60FPS的錄影功能,並具備降噪功能的立體聲麥克風與重力感應器,讓玩家可以更方便的在電腦與手機的平台上進行直播,相較於大多數的視訊攝影機在功能上僅有泛焦的720P@30FPS畫質(甚至更低),StreamCam不論是畫質、流暢度還是便利度上,都有更好的表現,若再搭配羅技的Capture同步程式的話,在操作和可玩性上還能獲得更進一步的提升。 StreamCam相容於macOS 10.14以上與Windows 10作業系統平台,並有針對OBS (Open Broadcaster Software)、XSplit 與Streamlabs等直播軟體最佳化,讓玩家能夠輕鬆在Twitch、YouTube 和其他平台進行直播。 透過Capture程式,玩家不僅可以手動調整相機的曝光、焦距,也能開啟子母畫面功能,讓玩家能夠一邊視訊,一邊展示電腦中的畫面,甚至還能上大字報、浮水印、套用濾鏡等功能,不論是會議,或是進行各式種類的直播,都相當輕鬆便利。 而在眾多豐富的操作功能中,StreamCam還能藉由羅技Capture啟用電子防手震,以及相當特別的「自動取景」功能,該項功能可以藉有AI辨識人臉的位置,透過廣角裁切的方式,以此來針對臉部進行特寫,並且還會自動根據玩家的位置進行畫面移動。 根據小編的實測,自動取景功能的表現相當優良,畫面的效果非常自然,背景和人物的比例適中,不會裁切到只剩下一顆大頭,同時在移動偵測的部分也相當靈敏,能夠自動判斷小編可能的移動方向,並自動調整畫面,感覺就好像鏡頭後面有真人在控制攝影機的感覺。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功能不會因為人物離開畫面而自動變回廣角,需要關閉該功能之後,畫面才能回到原先狀態,小編猜測其目的可能是要防止直播過程中,攝影機趁玩家一個不注意,而把玩家環境周遭不該出現的內容也一併放送出去。 此外,StreamCam雖然會自動辨識人臉並進行對焦和畫面取景,但為了確保畫質,同時也是考量到直播可能會有全身入鏡的需求,攝影機會根據玩家與鏡頭間的距離,來判定使否進行自動取景功能,可看出羅技在對各種直播畫面的需求上,可說是考量的相當周全。 提到人臉自動對焦功能的部分,小編在體驗期間,發現StreamCam似乎有一些過於注重在人臉的對焦上,好處是相機一旦偵測到人臉時,就會立即完成對焦,缺點就是如果要特寫產品的時候,若不在取景時先將臉遮住,就算把產品放得再近,StreamCam也不會把焦點從玩家的臉部移開,使得產品持續模糊。關於這一點,小編希望羅技可以提供對應的功能,來調整對焦的優先程度,讓產品或美妝直播的玩家,能夠在進行產品特寫時,可以獲得更加流暢的焦點切換需求。 最後,小編簡單錄製了兩段影片,分別測試自動取景和自動對焦的方面的表現以供各位玩家參考。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YWdLqPcg-s&feature=youtu.be ▲羅技StreamCam對焦測試,大家可以看看攝影機對人臉和玩具之間對焦反應的速度。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rWRqD9HQ0&feature=youtu.be ▲羅技StreamCam自動取景功能測試,大家覺得這項功能的靈敏度如何呢? 羅技新推出StreamCam,在功能上具備1080P@60FPS的錄影能力,透過羅技Capture軟體,還能實現自動人臉對焦和取景功能,玩家不須要複雜的設定,獨自一人就能讓輕鬆的進行流暢且高畫質的視訊會議或直播,對於想要進入直播圈成為新一代網紅的玩家,或是厭倦開會時總是畫面模糊又卡卡的視訊畫面,不妨使用羅技的StreamCam來享受更加優質與便利的視訊串流體驗。 廠商名稱:Logitech - 羅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12-300 廠商官網: 建議售價:5,990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好看好用好手感+4鏡頭好拍照、5000mAh大電力加持,Samsung Galaxy A21s入門機首選開箱實玩
以Samaung Galaxy的A系列新一波推出來說,A21s算是上個月(6月)開賣的新機了,雖然A系列還有今年以來推出的A71、A51以及A31等幾位哥哥盤據不同價格帶,但顯然定價6,990元的A21s是其中最超值的一款、也算是玩家的入門機首選;在接續前面的A31之後,這次小編也來開箱一下這款A21s,看看與哥哥A31的差異之處以及身為A系列入門款的定位上,是否可以提供玩家「俗擱大碗」的高C/P值體驗?! 上次小編入手A31的時候在文章中就有提及到A21s這款小弟其實在價位上是更具優勢的,定價上就已經低了30%、僅6,990元,實際的門市空機價格應該是低於6,000元大關的,但是價位的優勢並不代表A21s就直接砍掉了大部分的使用功能,如果從規格面來看,大概就是A31的稍精簡版,實際使用體驗其實與A31差不多,如果是屬於精打細算的朋友,或許A21s更適合入手。(有關A31文章可參考→) 下面就先來瞧瞧A21s的開箱吧! 光從彩盒外觀就可以看到三星的慣用設計,明確的A21s也是標示在彩盒上,有別於A31的前鏡頭設計位置(中間、Infinity-U),A21s則是採左上角設計(Infinity-O),同樣都是極限全螢幕設計,不過A21s採用的是PLS TFT LCD技術、螢幕解析度為720 x 1600(HD+),螢幕尺寸略微提升至6.5吋、配上移至左上角的開孔前鏡頭設計,整體的螢幕表現倒是更具使用上的沉浸感,同樣採8核心架構設計的處理器,但是換成了三星自家的Exynos 850,GPU一樣配上與A31相同的Mali-G52,看來在顯示端的效能表現上會與A31差不多,至於記憶體方面則是採4GB+64GB的組合,也提供雙卡雙待、microSD擴充功能,玩家只要輕鬆配上一張128/256GB的記憶卡就可以怎麼拍、怎麼錄都不受容量限制了。 A21s的另一項特點則是內建了跟A31一樣的5000mAh超大容量電池,配上同樣採用了4鏡頭設計的拍照功能,長效性能加上高達4800萬像素的主鏡頭設計,攜帶一整天也不用擔心電量不足的問題,若是作為外出使用的工具手機、一點都不用擔心會耽誤公事運作,隨手拍、隨手錄、隨手記錄大小事以及各項娛樂休閒,這也是A21s的獨特魅力。 通常在入門款的定位上,受限於價格因素所以除了內建規格面如處理器等級、記憶體容量會有所降低或腰斬之外,連同拍照功能也會大打折扣,不過這部分在A21s身上倒是沒有那麼大的落差,相較於A31來說,的確處理器的頻率稍低一些,但改採三星自家的Exynos 850與同樣搭配Mali-G52 GPU的情況下其實從後續的測試上可以看到差距並不大、記憶體容量也可以透過microSD擴充卡補足,反而是幾乎直接將A31的4鏡頭設計搬到A21s上是一大亮點,同樣是4鏡頭,除了主相機4800萬像素/F2.0與800萬像素/F2.2 123°超廣角維持不變外,景深鏡頭與微距鏡頭一樣有配置但降為200萬像素等級,基本上對於使用者來說,大致上常用的一般拍照與廣角取景是沒有影響的,景深效果一樣存在、微距的部分也可以4cm近拍(只是像素較低),另外也支援8倍數位變焦。 這也是小編前面有提到的,雖然相較於A31是稍弱了些,但實際反映在價位上,兩者的價差也是存在的,玩家可以選擇合適的版本入手,甚至預算足夠的情況下,A51與A71更能帶給使用者更大的體驗感,更不用說是內建更優異表現的拍照/錄影功能囉! 如果以把玩A21s的心得來說,穩定、好拿,這算是優點,不過相較於A31來說、A21s稍微厚了點也稍重些,重量192g,由於背蓋材質採3D類玻璃,所以雖然沒有免費附贈一個保護殼也無需太擔心,基本上指紋殘留不明顯、也容易去除,如果是選擇「幻石白」顏色的話基本上也不明顯;6.5吋的螢幕大小對於玩家在觀看上是有不錯的視覺效果,而且也是達到20:9的寬螢幕比例,追劇跟上網瀏覽(看FB、發Line)都相當OK,就算玩一些手遊APP也都可以提供極佳的視覺性。 另外就是移到左上角的前鏡頭也讓上方的視覺感更顯遼闊些,加上還算強大的拍照功能面,對於日常使用大概都能應付無虞,更何況A21s也內建了與A31一樣的5000mAh大容量電力,帶著外出用一整天也不擔心,認真說算是一款具備實用性高的入門版手機。 在採用測試軟體檢測之前,透過官方公布的規格先提供給大家一個基本的功能特色介紹: ◎ 6.5吋HD+ PLS TFT LCD、解析度1,600 x 720pixels、20:9 O極限全螢幕(Infinity-O) ◎ Samsung Exynos 850處理器、2GHz/8核心架構 ◎ 4GB RAM+64GB ROM ◎ Android 10作業系統、One UI 2.1 ◎ 前置鏡頭1,300萬像素 ◎ 後置4鏡頭設計:4,800萬像素主鏡頭+800萬像素超廣角+200萬像素景深+200萬像素 ◎ 指紋辨識、臉部解鎖 ◎ 4G+4G雙卡雙待 ◎ 支援microSD記憶卡,最高可擴充至512GB儲存空間 ◎ 採用USB Type-C規格,支援15W快充 ◎ 支援多重視窗與雙重帳號 ◎ 超大電量5,000mAh電池 ◎ Wi-Fi 802.11 a/b/g/n/ac 2.4+5GHz、VoLTE、Bluetooth v5.0、NFC、WiFi Direct ◎ 3款顏色:幻石白、幻石黑、幻石藍 ◎ 尺寸(長x寬x高) 163.7 x 75.3 x 8.9 mm、重量192g 原則上不難發現規格跟A31差異不大,不過畢竟價位更超值,所以有些小地方的規格就再削弱一些些;這邊也透過測試APP的偵測與實際運作,來看看相關截圖吧! 如果認為A21s不能拿來打手遊那就錯了,小編找了《狂野飆車 9》、《PUBG M》這兩款遊戲來實測,基本上賽車的部分在遊玩的順暢度上算是相當OK,包括碰撞與翻滾等狀態下的特效都能凸顯,螢幕操控的流暢性也令人滿意;吃雞的部分基本上以預設模式操作遊玩,透過設定的截圖可以發現是以「高清」/「高幀數」來運作,難怪畫面質感還不錯(哈),原則上玩起來的感覺還算順暢,所以別小看了A21s,打起遊戲還是可以爽爽玩der。(小建議:搭配耳機使用,遊玩的爽度會更高) 小編在前面就已經有提過,A21s同樣繼承了跟A31極為類似的拍照設計(包括了拍照功能的UI介面也差不多),同樣是具備4鏡頭配置,差異點就是略為降低了其中景深與微距這兩顆鏡頭的像素,所以一般拍照的部分是與A31差不多,玩家如果外出外拍基本上也是可以輕鬆拍出好照片,搭配上內建的智慧辨識與美肌美顏特效,怎麼拍都會是精采畫面。另一點是A21s同樣配置800萬像素的123°超廣角鏡頭/F2.2,提供玩家輕鬆拍出視覺美照,同樣的,小編也把A21s的廣角開啟做了對比,應該就可以發現內建的超廣角好用之處了。 下面也提供大家A21s的隨手拍,包括了外景、室內、花朵/重機靜物與食物實拍,啟動專業模式的食物選項可以讓照片中的美食更加可口喔! 認真說起來,在入門階的手機選擇上通常受限於價位,導致規格面基本上都很不怎麼樣,這部分不只包括了採用的處理器、記憶體容量大小、甚至在拍照功能上也大多都是應付了事,畢竟價格便宜的情況下、玩家也不好過於要求太多;小編在把玩了A21s一小段時間的感受其實是明顯的覺得入門款可以有這樣的功能配置算是相當佛心了,除了體質是來自於Samsung之外,配置8核心架構的處理器以及4GB+64GB還可以外插microSD記憶卡的情況下,玩家也不用擔心容量限制的問題,玩遊戲的部分也經過實測,事實上也可以順跑無虞,再搭配上下放到入門款也具備的4鏡頭拍照功能,配上4800萬像素以及800萬像素的123°超廣角,就算帶出去外拍也一點都不遜色於專業小相機了,這些加總起來,A21s的價值就儼然拔升了許多。 A21s的外觀設計也不錯,尤其是背面的3D類玻璃材質在陽光下的表現蠻亮眼的,好用、好看、好握好拿好手感,加上好拍照+5000mAh超大電量當後盾,如果正好缺一隻入門款手機,可以考慮入手試試! 廠商名稱:SAMSUNG - 台灣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656-8686 廠商網站: 建議售價:NT$6,990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Intel發表Thunderbolt 4規範,提供真正通用連接體驗,可向下相容TB3與USB4! Apple新Mac仍會繼續導入
繼上次發表Thunderbolt 3已將近5年之後,Intel終於在北美時間2020年7月8日正式發表全新的,提升周邊裝置連接性與通用性。這次除了公佈Thunderbolt 4的規格細節,也聯袂公佈新款Thunderbolt 4規格纜線。此外,這次也更公佈新一代的Tiger Lake行動處理器將首次整合Thunderbolt 4,同時也發表Thunderbolt 4 8000系列控制器,且開發套件和認證測試現已推出,讓系統廠商可以導入這最新的規範。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mBBE4NIOE ▲ Intel的Thunderbolt 4介紹,真正通用纜線連接方案 Thunderbolt 4提高了最低系統需求,擴增不少新功能,同時也能與USB4共規。其中最大的特色在於一條Thunderbolt 4的連接線最高可以達到2公尺的長度,能支援雙4K螢幕輸出,或單8K螢幕輸出。在效能方面,同樣跟Thunderbolt 3一樣提供40Gbps的最高傳輸速度,可用來傳輸資料、影音與充電功能。但Thunderbolt 4這次在PC最低資料傳輸需求方面,從原先16Gb/s提升到32Gb/s,因此未來資料傳輸的速度將可達到3000Mbps,要做各式資料串流都能非常流暢的進行。 由於Thunderbolt 4同樣使用USB-C的接頭設計,能與USB4相容,但由於跟Thunderbolt 3只能與USB 3.2 Gen.2相容,因此玩家未來若透過Thunderbolt 4的USB-C來連接USB 3.2 Gen.2 x2 (20Gbps)的裝置,最高也只能達到10Gbps (無法達到20Gbps),但至少還是能與USB3/USB4相容就是了!至於若您使用Thunderbolt 4的擴充基座,一樣也是可以連接Thunderbolt 3的裝置來使用,達到向下相容的功能。 以下就是Thunderbolt 4的一些主要特色: ● 將Thunderbolt 3最低視訊與資料需求提升兩倍: > 視訊:可支援雙4K螢幕或單8K螢幕輸出 > 資料:PCIe速度需達32Gbps,讓儲存速度提升高達3,000 MBps ● 可支援多達4個Thunderbolt 4的連接埠,提供給Dock(擴充基座)使用 ● 至少1組電腦連接埠可支援PC充電 ● 可觸碰一下連接在Thunderbolt Dock的鍵盤或滑鼠,來將睡眠模式中的電腦喚醒 ● 更好安全性:需要有VT-d支援的DMA(直接記憶體儲存)保護,以防止駭客透過DMA攻擊!(其實就是防止駭客以這種能透過一支螺絲起子在5分鐘來竊取PC資料的漏洞XD) 前面說過,Intel在自家即將推出的裡面整合Thunderbolt 4處理器,當然Intel也提供Thunderbolt 4控制器8000系列,讓電腦周邊廠商、主機板廠商,或是系統整合商導入使用。 目前可以買到的Thunderbolt 4產品方面,在主控端(Host Controller)有JHL8540和JHL8340兩款可供選擇。至於裝置端(Device Controller)則有JHL8440可以選擇。 至於Apple先前於WWDC 2020宣布將,但在Thunderbolt部份,由於這是Apple跟Intel自10多年前就一起開發的高速周邊規格,因此根本不可能放棄掉。亦即,就算新款採用Apple處理器的Mac產品,也是會看到Thunderbolt埠的。 所以,未來等ARM架構Mac推出之後,玩家仍可以透過Thunderbolt 4來連接外接盒,來使用到外接顯示卡(eGPU),來提升繪圖效能。到時候也許玩家得選購能支援ARM架構的外接顯示卡,才能與自己的ARM Mac使用! 最後我們再來透過Thunderbolt 4簡報,來看看這次Thunderbolt 4的功能細節。
-
T-FORCE SPARK RGB 128GB實測開箱,隨身碟也要閃閃惹人愛!
RGB燈效的延伸產品沒有極限,而十銓T-FORCE在這方面可說是做得非常完整,在自家的記憶體上就時常能看到RGB的影子,先前更是有,可說是在視覺和效能兩方面都兼顧到的一時之選。 今年T-FORCE再接再厲,針對RGB燈效產品推出了全新的SPARK RGB USB隨身碟,容量為目前小型USB隨身碟較主流的128GB容量,在小巧的體積(僅25g重)下給出足夠的空間,而在連接埠選擇上則是以USB 3.2 Gen 1作連接,確保能擁有比傳統USB 2.0更快速的傳輸效果。 SPARK RGB USB 隨身碟容量目前僅128GB版本,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是絕對足夠的,簡單低調的外觀設計下,選擇以單純的黑色作為主色系,並以無帽蓋設計的滑推式USB接頭使用,除了可以確保單手使用便利以外,也能減少帽蓋遺失的可能。視覺上另有推滑區的獨特格紋設計,視覺上還滿有質感的。 不過視覺上最大特點自然還是尾端的RGB燈效了,可別單純以為它只是作為視覺效果設計,T-FORCE為了提供玩家使用的便利性,特別搭載了「智能容量提示燈效」,會根據目前隨身碟內的剩餘儲存容量在對應百分比下,以不同的燈效作提醒,在容量還有80%以下(約102GB以內)時,會以藍色作為主色系顯示、容量已使用81~92%之間時(約102~117GB),則是會以黃色為提示,但如果是已使用超過93%、也就是用到119GB以上時,便會以紅色燈效作為警告,方便玩家能夠隨時掌握剩餘的儲存容量。 但這邊也要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採用的是USB Type-A連接埠的關係,所以除了PC電腦以外,也能提供給Xbox或PlayStation這些家用遊戲主機使用,甚至也可以給MacOS系統電腦使用,但這智能容量提示燈效只有在Windows PC電腦上可使用喔!其他平台使用的話,隨身碟僅會以彩虹循環的方式顯示燈效。 仔細分析後,可以發現這支隨身碟將容量分割成兩個分割區:一個是使用者儲存區,另一個是佔用很小空間(約390KB)的CD-ROM唯讀區,裡面存有LEDCap.exe程式和AutoRun.inf程式,讓使用者在插入隨身碟時就自動去執行該程式,以便能夠透過RGB燈效來顯示剩餘容量。若您關閉自動執行,或在其他作業系統平台上使用的話,自然就不會提示剩餘容量囉!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oytcFhzmU ▲彩虹燈效循環展示。 身為USB隨身碟,自然不能只有外表好看而已,在效能也必須有一定水準才行,我們實際將T-FORCE SPARK RGB USB 3.2 128GB隨身碟拿到主機板和筆電上進行測試,並且都是以支援USB 3.2 Gen 1的連接埠進行測試的結果,T-FORCE官方針對這款隨身碟提攻的讀寫速度是180 / 90 MB/s。 眼尖的玩家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實際測試的數據雖然讀取速度達到令人非常滿意的破官方數據表現,達到200 MB/s左右的水準,但在寫入部分則是稍微有些落差,小編也稍微追蹤了一下官方數據來源,發現官方的測試數據是來自Crystal Disk Mark 5.5.0版本、而我們測試的則是7.0.0版本,兩者有數個版本之間的差異,可理解為軟體更新以後,對於硬體的要求也變得更加精密些,也因此造成了一些數據上的誤差。 若單就以一般日常存檔、取檔來看,還算是在預期中的數字,存入一個大小約2GB的檔案,其速度大約落在50 MB/s左右,並且會有些微的波動,這點也算是在合理的誤差值之內,因此在平常使用的話,T-FORCE SPARK RGB USB 3.2 128GB的效能還算可以接受! 總結來說,T-FORCE SPARK RGB USB 3.2 128GB這款隨身碟,在外觀上的「亮眼」程度,絕對贏過一眾市面隨身碟,再加上T-FORCE本身的設計,在視覺上來說這款隨身碟擁有精品的質感;至於在效能表現上來說,讀寫速度也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同時USB 3.2 Gen 1 Type-A的支援下,讓可應用的平台非常多元,再者,小貼心處智能容量提示燈效也是非常不錯的一點,讓玩家能在存取檔案時就直接第一眼先得知還剩下多少儲存容量,使用上滿方便的,值得玩家做為購買考慮。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5000mAh大電量保底+超強4鏡頭給力、玩一整天也有滿滿樂趣,Samsung Galaxy A31開箱動手玩
面對高階手機陸續不斷推出的情況下,動輒3-4萬的價位可不是人人都高攀的起,事實上想要入手一款功能齊備、性能中上的手機不一定得花大把銀子,尤其是安卓陣營的朋友在選擇上也相當的多,但是如果不想要對岸品牌,那Samsung的A系列或許是可以納入考慮的對象,甫推出不久的A31小編也入手囉,在把玩一小段時間後也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使用心得吧! Samsung的Galaxy A系列大概是許多偏好平面螢幕設計的玩家會選擇入手的主要選項,除了具備有競爭力的價位外,同樣也擁有不錯的效能表現,光從A系列在網路商城還可以看到新舊版本總共超過10款型號就知道受歡迎程度有多高,接續先前推出的幾款A系列之後,其實今年度也推出了包括A71、A51、A31以及A21s等較新版本,後續對應5G的推出還會再推出5G版本供玩家選用,這次就來開箱這款定位入門進階版的A31,不到萬元的定價、8核心處理器與6.4吋20:9 U極限全螢幕、4鏡頭+5000mAh大電量(閃電快充)設計,還有螢幕指紋辨識與杜比全景聲功能,算是玩家可以輕鬆入手的一款版本。 來開箱吧! 在相機方面,A31除了前鏡頭採用2000萬像素/f2.2之外(支援美顏自拍、具備大眼/美肌/瘦臉效果),後置相機則是採4鏡頭搭配設計,包括了4800萬像素/f2.0主鏡頭、500萬像素/f2.4景深鏡頭、500萬像素/f2.4微距鏡頭以及800萬像素/f2.2 123°超廣角鏡頭,最高可支援8倍數位變焦,影片錄製解析度最高可達FHD(1920 x 1080)@30fps,基本上都足以應付玩家使用。 在開箱之後,小編也做了一下規格彙整,方便了解A31的特點: ◎ 6.4吋Super AMOLED螢幕、解析度1080x2400 Pixels(FHD+)、20:9 U極限全螢幕(Infinity-U) ◎ MediaTek Helio P65處理器、8核心架構設計(2GHz+1.7GHz) ◎ 6GB RAM+128GB ROM ◎ Android 10作業系統、One UI 2.1操作介面 ◎ 前置2,000萬像素鏡頭 ◎ 後置4鏡頭:4,800萬像素主鏡頭(F2.0)+500萬像素景深鏡頭(F2.4)+500萬像素微距鏡頭(F2.4)+8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F2.2) ◎ 內建螢幕指紋辨識、臉部解鎖、圖型解鎖、密碼解鎖 ◎ 4G+4G雙卡雙待、支援microSD記憶卡最高可擴充至512GB ◎ USB Type-C連接埠、支援15W快充 ◎ 5000mAh超大電量 ◎ Wi-Fi 802.11 a/b/g/n/ac 2.4+5GHz、VoLTE、Bluetooth v5.0、NFC ◎ 支援Gear、Samsung DeX ◎ 共推出3款顏色:晶絢白、晶絢黑、晶絢藍 ◎ 尺寸(長x寬x高)為159.3x73.1x8.6mm、重量185g 這邊也透過了AIDA64來簡單做個基本偵測,其中可以看到處理器是MediaTek Helio P65(MT6768)、核心架構為6x Cortex-A55(1.7GHz)+2x Cortex-A75(2.0GHz)組成8核心、GPU為Mali-G52 MC2,其他包括解析度1080x2400以及6GB RAM/128GB ROM與高達5000mAh大電量等相關規格偵測也都可以一一從截圖中得知細項。 另外,A31的主畫面與預載APP的部分也一併截圖給大家參考,當然也順便提供了下拉快捷選單的部分,基本上該有的通通有,Dolby支援也沒漏掉喔! 測試前先把玩一番,除了前面的大尺寸螢幕表現的顏色十分漂亮之外(Super AMOLED),背面的部分採用了冰晶感時尚美背設計(官方用語),在光線良好的戶外可以相當清楚的看到整個背面的設計風格,斜切為上下兩半的不同格紋造型,陽光下更顯亮眼,小編個人很喜歡手上這款晶絢藍的顏色,單看背面就覺得時尚感十足。 握感上也不錯,20:9的設計讓單手操作上也不會卡卡的,對於喜歡單手使用的玩家來說是個可以考慮的一款,由於A系列採平面屏幕設計,對不偏好曲面屏的朋友可以說是大加分,而且A31也保留有3.5mm耳機插孔,玩家除了可使用彩盒內附贈的耳機之外,先前慣用的高檔耳機可以繼續沿用,當然也可以支援目前逐漸普及化的藍牙耳機(Bluetooth v5.0)。 小編分別採用了GeekBench 5、3DMark、PCMark以及魯大師這幾款測試軟體來做實際測試,由於價格區間帶是落在入門進階上,採用的是MediaTek P65處理器,測試成績可以從下方的截圖看到,不過以綜合表現的PCMark測試上可以看到在工作2.0效能數據上也有6365分的成績,更不用說電池的使用壽命上(工作2.0模式)高達18小時3分鐘,大概就是帶出門就算一整天都在使用也不怕沒電。 至於另一款魯大師的性能評測結果則是有174396分的成績,評價為中高階性能等級,也算符合這款A31的預設定位,細部測試數據可以參考下方截圖。 搭配6.4吋Super AMOLED的FHD+螢幕表現,A31在拍照功能上並沒有比自家大哥們遜色太多,後置的4鏡頭設計也兼顧了玩家在使用上的諸多需求,除了4800萬像素的主鏡頭外,搭配的景深、微距與超廣角這3顆實用性極高的鏡頭,的確在拍照方便提供了極佳的便利性,特別是其中的8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達123°的特色讓拍照變得更容易,真的體現按一鍵就搞定這個模式。 小編直接拿自己的Samsung Galaxy Note 8來做對比,Note 8有更新到最新有支援廣角(韌體)所以拍照圖示多了一個2顆樹的icon,看看A31直接就提供了3顆樹的icon,輕輕鬆鬆就把兩邊的景物都拉進畫面中,拍下精彩大景美照一鍵就能搞定。(想當初Note 8花了幾多錢啊!) 用習慣Samsung系列的玩家應該就很熟悉拍照主畫面的設計,簡要清楚的在主畫面上就可以設定與選擇想要使用的拍照或錄影功能,除了主畫面上的景深模式外,在「更多」的選項上就可以看到還提供了「專業」、「全景」、「微距」以及「食物」等模式,另外還有AR區域可供玩家輕鬆地來點趣味風格。 至於選擇最高畫項素拍攝與拍攝比例採3:4、9:16、1:1或Full等模式也都可以直接點選icon就能任意變更,另外由於有內建「場景智慧辨識」功能,所以拍照上顯得更加輕鬆,就算要開濾鏡、美肌特效也都OK,A31提供了相當多的選擇供玩家選用,整體來說足以應付玩家絕大多數的使用需求了。 下面就提供一些小編的隨手拍,要特別強調的是,A31在戶外的拍攝效果的確不錯,內建的食物與微距功能(4cm)也都能提供玩家相當輕鬆拍攝出好照片的特色,主畫面直接設計有icon按鍵就可以啟動超廣角功能也是十分便利玩家使用。(以下照片皆為未修圖僅縮小尺寸) Samsung的A系列其實有推出數款新版本,包括了更高階的A71、A51以及入門版的A21s,對於這款A31來說,價格區間帶落在萬元以下算是比較具吸引力的一個點(實際賣價通常會再有一些折扣),相比於二哥A51來說,基本上兩者的差異並不大,發售日期差了約4個月左右的時間,反而A31一推出就已經是採用Android 10系統了,處理器也採用8核心版本、RAMROM一樣是採6GB/128GB,螢幕尺寸僅略小0.1吋、解析度一樣為2400x1080 pixels、材質也一樣是Super AMOLED,相機方面也是大同小異的配置(同樣是4800萬像素主鏡頭),反而是A31的電量採用了更大的5000mAh設計(A51為4000mAh),整體相對性的價位就顯得更親民。 至於跟大哥A71相比較的話,價格帶多了6,000元總得有比較大差異才是(哈),雖然一樣是Android 10、8核心處理器,但A71採用的是Qualcomm驍龍730是比MediaTek Helio P65來的令人爽度高些,整體的螢幕尺寸也達6.7吋、相機則是6400萬像素,畢竟高了2階總要有些差異,這部分就是不同區間帶的定位,有預算的話當然也是推薦買A71會比A31更好(廢話)。A71的完整開箱可以參考此處喔! 還有一款是小弟A21s,剛出爐沒多久的A21s在價位上更顯優勢,但羊毛出在羊身上,A21s雖也是採用Android 10以及8核心架構,但處理器就比A31等級更低些,記憶體方面也是A31的幾乎砍半、也就是4GB/64GB,螢幕雖略大0.1吋、但解析度降低為1600x720 pixels,算是有點把A31再縮一下的版本,所以從這幾款同樣為A系列的版本來看待這款A31的話,不難理解A31在原廠端推出的定位是作為玩家入門進階使用的版本,若是搭配上電信業者的方案,應該是很輕鬆可以入手的一款超值版手機。 不只價格具有更低的優勢可供玩家入手,在活動期間〈2020/07/01至2020/08/31〉購買指定Galaxy A系列(活動機種:Galaxy A31|A51|A71)至登錄送網站完成登錄,審核通過後即可獲得贈品【無線藍牙頸掛式耳機(市價$1,990元)】;購買指定Galaxy Tab S系列(活動機種:Galaxy Tab S5e|Tab S6 Lite) 至登錄送網站完成登錄,審核通過後即可獲得贈品【出色夏旅組(收納包*2+15W快充通用型旅充Type-C)市價$2,880元】,只能說根本是大放送了。 從定價來看A31,不難發現其實已經決定了A31的定位,在上面還有A71、A51兩位哥哥的情況下,A31在規格面被拿來比較也是可預期的,但就算採用的是MediaTek Helio P65處理器,但實際上在瀏覽網頁、看Line訊息、傳FB等等玩家常使用的操作上其實一點都沒有問題,玩玩一般遊戲也是OK(下載了多款手遊也是可以暢玩無誤),A31也內建有Dolby Atmos,搭配耳機的話除了音效更具立體感外,相信配合20:9寬螢幕觀看影片也會有更多的沉浸感。 大電量算是A31的一項優勢,對於需要長時間使用又不想帶顆尿袋(行動電源)的朋友應該會很合適,加上內建的4鏡頭拍照功能,基本上就算帶出門外拍也不輸小相機了,特別是光線好的戶外,4800萬像素主鏡頭與123°超廣角鏡頭的輔助下,應該可以讓玩家隨手就拍出好照片,瞬間留下美好回憶! 廠商名稱:SAMSUNG - 台灣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656-8686 廠商網站: 建議售價:NT$9,990元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數位創作工具百百款,選對輕薄便攜繪圖螢幕的秘密 feat. Wacom One
隨著Surface Pro與iPad Pro的崛起,隨時隨地在螢幕上進行創作不再是高不可攀、可遇不可求的奢望,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選擇,繪圖板大廠Wacom在繼MobileStudio Pro之後,終於再次推出了同樣以輕薄與攜帶性為主打的Wacom One繪圖螢幕,不過這次不再是「大佬」專屬神器,而是人人都能擁有的練功道具,小編也藉此機會向大家分享挑選繪圖螢幕的小技巧。 話說Wacom對於「One」這個字似乎有特別的偏好,過去曾經推出過Bamboo one、One By Wacom,現在又加上最新上市的Wacom One,玩家在網路上搜尋關鍵字的時候,可得多加注意喔! 在繪圖創作上,其最核心的工具一定就是筆了,玩家在挑選數位創作工具的時候,也一定會注意到除了代表筆觸敏感度的感壓級數之外,有的品牌的筆是需要裝電池的,而有的則不用,究竟裝不裝電池的筆之間差異在哪裡呢? 主動式電磁筆,又稱有源式電磁筆,筆作為信號的發送源,將壓力與移動時產生的電場變化發送出去,而畫板則負責接收信號,由於筆必須負責訊號的發送,因此內部需要裝設電池。主動式電磁筆的優勢在於它的能源轉換效率高,因此換一次電池或充飽一次電,續航力可以達到一個禮拜甚至數個月。 另外一個優勢則是在現今的觸控螢幕大多是電容式的,其原理是依靠面板的電場變化來偵測手指的位置,和電磁式感應筆的原理相似,兩者如果並存會有干擾的可能,而主動式電磁筆因為將其中一方的訊號源獨立出來,要減低這兩項技術互相干擾的難度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今有搭載觸控螢幕的繪圖螢幕或平板,大多是採用主動式電磁筆。 至於缺點的部分則是顯而易見,筆身在設計的時候必須考量電池艙的設計,電池放置的位置、選用的種類都會對手感產生影響,同時玩家在購買的時候也得注意筆的剩餘電量,以免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提筆要作畫,卻發現筆沒電了。 被動式電磁筆,或稱無源式電磁筆,和主動式電磁筆的設計思路相反,板子會會發送電磁波能量到筆中,並透過筆內部的電容將電力儲存,接著當筆感受壓力和位置的變化時,再將信號傳回板子中。因為被動式電磁筆在能源供應上是由板子負責,筆就不需要額外裝設電池,因此在重量與外型與設計上更加的彈性,從一般的仿真大小,到袖珍如三星Galaxy Note系列的S Pen,猶如孫悟空金箍棒般能屈能伸。 然而被動式電磁筆在能源轉換效率上遠不及主動式電磁筆,相較於主動式電磁筆數週或數月的續航力,被動式的電磁筆的蓄電力僅有寥寥數秒,至於具備藍牙無線功能的繪圖板,電池的續航力也大約只能讓創作者連續工作大約8小時左右。好在大部分的數位創作多是在電腦前進行,透過電腦的USB供電給繪圖板,然後繪圖板再供應電力給電磁筆,進而形成一種「無限電力」的錯覺,比起中途可能沒電的主動式電磁筆來說,比較不用擔心電池沒電問題。畢竟創作這種需要大量時間的事情,被動式的設計相對來說會更省麻煩一些,這也就是被動式電磁筆會在繪圖板上發揚光大的主因之一。 只是隨著大觸控時代,被動式電磁筆在與電容式觸控的之間的困境被愈加的凸顯出來,由於板子必須擔任起電磁信號供應與接受的角色,要如何避免與電容式螢幕互相干擾就成了一道難題,畢竟電容式觸控也是依賴電磁場的變化來做感應,目前成功解決這項技術難題的也就僅有Wacom和與其合作的三星了。 時間回到2009年,Wacom發表了第一台具備被動式電磁筆技術且能夠當作觸控板使用的繪圖板──Wacom Bamboo Pen & Touch,雖然是一款入門產品,感壓級數上只有1024階,卻配備了連當時高階款的Intuos 4都沒有的多點觸控功能,可以實現雙指旋轉畫布、縮放等操作,只不過礙於當時的技術瓶頸,繪圖的工作區域和觸控的有效區域是不同大小的。 至於觸控與電磁筆感應區域做到完全覆蓋的產品則是等到三星於2011年發表的第一代Galaxy Note,感壓級數為256階,並隨著一代代的技術突破來到現在的4096階。 但是被動式電磁筆與觸控板之間的挑戰其實還沒有結束,在技術開發上兩者都存在著尺寸越大,感應能力越差的缺陷,只是電容式觸控面板的市場商機遠大於電磁筆,使得大螢幕觸控面板在這方面的問題漸漸的改善,而投入被動式電磁感應筆研發的廠商就顯得稀少,價格自然也就居高不下,這也是為何繪圖螢幕被認為是夢幻逸品的原因。 做為目前市場上唯一一家擁有觸控技術的被動式電磁筆廠商,Wacom最終克服了技術難題,於2015年年底發表了24吋觸控繪圖螢幕Wacom Cintiq 24HD Touch,實現了大螢幕觸控加繪圖筆的可能。然而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除了驚人的價格之外,還附帶了誇張的重量與體積,光是螢幕本體不含腳架的重量就重達13.7公斤! 時至今日,繪圖板在重量上的困擾算是得到了克服,同樣24吋的繪圖螢幕已經成功瘦身,在不含腳架的前提下變為7.2公斤,並且將感壓級數上升至8192階,同時順應微軟Surface Pro所帶來的平板筆電潮流,發表重量在2公斤上下的Wacom MobileStudio Pro系列,算是真正讓專業行動創作變為可能,當然前提是各位玩家的口袋夠深。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過去繪圖螢幕因為生產技術的難題,大多價格昂貴,且相當厚重,Wacom做為這個繪圖板的龍頭廠商,在經過多年的努力之下,終於成功打造出兼具輕薄與平價的Wacom One繪圖螢幕,13吋的Full HD螢幕的在最高的厚度上只有14.6mm,重量更是僅1公斤,可以輕易放進包包中,對於桌面空間較小的玩家也能夠輕易的收納。 Wacom One在機身設計上進行大幅度的簡化,整個機身只設計一個電源鍵,沒有任何的功能快捷鍵,關於這部分的解決方案其實很多,像是左手鍵盤、簡報筆,甚至是遊戲搖桿,只要透過按鍵編程軟體都能滿足這部分的需求,嫌麻煩的玩家,官方也有販賣ExpressKey遙控器供玩家補足這方面的需求。 機身左上方設計USB Type C接口用以作為訊號和電源輸入,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個USB周圍的開孔是有做方向性的,因此即便是原廠自家的線材如果方向不對也是插不進去的。 背面的腳架則是大有玄機,由於強調便攜性,打開後除了能夠撐高畫板使其與水平面成19度角,讓創作的過程可以更加舒適與自然之外,Wacom將筆的替換筆芯也隱藏在左邊的腳架中,更換筆的方式不需要任何工具,只要將筆插進旁邊的小洞就能把筆抽出,設計的相當巧妙。 做為一款繪圖螢幕,大家最在意的自然是螢幕的表現,Wacom One使用的是一片13吋的Full HD螢幕,沒有支援觸控功能,面板的種類不是大家熟知的IPS面板,而是AHVA面板,但一樣能夠涵蓋72% NTSC的色彩空間,相當於100% sRGB,以一款入門繪圖螢幕的表現已經稱得上及格,小編將它與桌面上的電腦螢幕進行色彩比較,在顏色的第一印象基本上是一致的,考量到現今的創作多是放在網路上,色彩誤差的問題可以不用過於擔心,畢竟每一位網友的觀看裝置都不同,顏色差異注定是跑不了的,在沒有印刷上的需求或是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色彩能在多個螢幕之間保持相近的第一印象其實就足夠了。 此外Wacom One在螢幕上面鍍了一層特製的霧面塗層,這個塗層除了可以減少反光之外,還可以讓筆在螢幕上滑動時的觸感更加接近在紙上畫圖的感覺,「仿真感」算是Wacom長久以來不論在高低階產品上,為消費者所帶來的堅持。 Wacom One所搭載的被動式電磁筆並不是高階系列所用的Pro Pen 2,而是自己專屬的特製型號,黑白相間的配色看起來相當特別,整體的手感上比Pro Pen 2要來的輕盈一些,但不至於輕到毫無手感可言。規格方面不選擇走高階專業路線,而是偏向符合市場的主流規格,因此相較於有著8192階感壓級數的Pro Pen 2,Wacom One的筆在感壓級數上就低一階來到4096階,筆身握位處的自定義功能按鍵也從兩顆降為一顆,招牌的筆尾橡皮擦功能在這支筆上則是被移除,算是最可惜的地方。不過筆尖同樣能夠感應畫筆傾斜,超低延遲特性也有保留,即使高速運筆,游標的移動也能夠立即跟上手的移動,在創作的時候每一個筆畫依然都能與腦中的創意同步。 雖然Wacom One的筆在部分功能相較於Pro Pen 2有所下降,但取而代之的則是在筆的挑選上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除了Wacom原廠搭配的筆,三星Galaxy Note 8之後的S Pen也可以在Wacom One上使用,相當然爾,副廠的電磁筆如果能在Galaxy Note 8以後的機種上使用,Wacom One就同樣可以用,意味著繪圖不必再受限於原廠拘束,玩家可以在網路上尋找自己喜愛的外型或手感的電磁筆,而且其中還不乏一些知名的品牌呢! 小編有一個夢想,就是能夠進入電玩美術領域,畫出一張張讓人想要一單一單課下去的卡牌,只是小編因為中途把技能點點到其他地方去了(謎之音:懶惰就直說,少在那邊ooxx),目前這個願望也就擱置中,不過有幸在工作中遇到Wacom新推出的繪圖板,讓小編我重燃夢想,自然就要給它來畫上幾筆。 過去在連接繪圖螢幕的時候,至少會需要插入三條線,分別是:視訊、數據與電源線,也因為一台畫板要插入的線實在太多,很容易把桌面搞得一團亂。而Wacom One在這部分做出了簡化,將視訊、數據和電源都統整到了USB Type C接口之中,配上特製的X型傳輸線,將HDMI、USB、電源線全部整合,告別桌面被四面八方的線材糾纏的困擾。 此外Wacom One在電源連接方式非常的特別,除了利用一般的插座電源之外,也能夠透過行動電源直接供應電力給畫板,而且要求的行動電源只要能輸出5V2A的規格即可,也就是只要能給iPad充電的行動電源,就能夠用來作為畫板的電源,這可是讓繪圖螢幕能夠化身為行動創作工具的重要關鍵,帶著筆電和畫板去星巴克尋找靈感(炫耀)就不必擔心找不到插座了。 連接畫板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官網去下載驅動程式,否則畫筆就只式能當作一般的滑鼠,沒有感壓功能。由於Wacom的產品繁多,且電腦系統和繪圖軟體時常一改版,就造成繪圖板出現各種Bug,為了減少尋找各個產品驅動的麻煩,Wacom以獨立的應用程式進行相關驅動維護,只要先將繪圖板與電腦連接,再打開程式,就會自動偵測繪圖板型號並提供最新版的驅動。 驅動安裝完成之後,程式也針對畫筆和螢幕提供許多的調整選項,其中請一定要進到「畫筆設定」中的「校正」進行畫筆與螢幕之間的位置校正,才能夠確保落筆和游標之間沒有誤差。 雖然對於大部分會購買繪圖板和螢幕的玩家應該都在電腦裡安裝好自己主力會用的創作程式,不過Wacom還是有額外附贈三款軟體提供給玩家使用與試用,玩家可以藉機體驗不同的創作程式,分別為知名繪圖程式Clip Studio Paint Pro、影片剪輯軟體Adobe Premiere Rush,以及Wacom自家Bamboo Paper。 如果玩家體驗過Wacom早期或是比較低階的繪圖螢幕,對於螢幕的色彩表現可能都會覺得慘不忍睹,但是Wacom One在色彩表現上遠比小編預期的好,雖然稱不上優秀,不過已經足夠,和小編桌面上的另外兩台螢幕相比較,整體色彩觀感算得上一致,可以不必擔心圖片放到網路上出現誇張色偏的問題,唯一比較在意的就是螢幕的最大亮度,即使將亮度調到最高,在室內辦公室環境下也只能算是剛好夠用的程度而已。 此外有一些玩家可能對於螢幕失去了觸控功能感到一些顧慮,小編覺得這一點倒是可以不必太擔心,因為目前絕大多數的桌面版創作程式都沒有針對觸控進行介面優化,所以觸控操作對於創作上的便利性幫助其實很有限,以小編的主力繪圖程式Adobe Photoshop來說,觸控主要能做的就是放大、縮小與旋轉畫布而已,其餘的介面功能與其使用觸控方式,還不如熟記鍵盤的快捷鍵來得實際一些,加上Wacom對於觸控功能的調校在業界早已是出了名有口皆「悲」,使得用觸控調整畫布的時候非常卡頓不靈敏,這也是為何大多數的繪圖師寧可選擇用鍵盤快捷鍵,並將觸控功能關閉掉的原因。 整體來說,小編對於Wacom One的體驗其實相當滿意,纖薄的機身即使在小編混亂的辦公桌上,也能夠輕易收納。對於空間有限玩家,像是住宿學生族群,可以很輕鬆將它收起。在規格上,4096階的感壓其實已經非常足夠,靈敏度和細膩度都相當高,而且同樣繼承了Wacom超低延遲的特性,就算是高速運筆,畫面也能夠跟上,雖說面板沒使用到全貼合技術,但與玻璃之間的空隙在感受上並不明顯,所以不會特別感覺像是隔著一層玻璃在畫圖。此外,若考量到它的整體價格非常親和,因此,Wacom One在最基本的體驗上表現上,都可說是非常理想的。 Wacom One做為一款能夠便於攜帶還能透過行動電源供電的突破性繪圖螢幕,最大的特色就是還具備了能與手機連接的功能,讓玩家可以只帶Wacom One出門,一秒讓手機直接變成能夠繪圖的電腦螢幕,出門可以連筆電的重量都省了呢! 然而,這項功能的限制其實不少,首先是手機的必須要具備「桌面模式」的Android機型,目前支援這項功能的手機僅有三星和華為的旗艦機型,以三星為例,手機的型號必須是Galaxy S8以後的機種才能夠在Wacom One上頭使用。 再者,訊號連接方面由於Wacom One的線材提供的是標準的HDMI接頭,沒有附贈轉接線,所以要連接手機,必須比照連接如MacBook這一類沒有HDMI埠的筆電一樣,必須額外購買轉接線材。 最後,不同於桌面系統,Andriod系統是以觸控操作為導向,絕大部分的程式沒辦法透過鍵盤設定快捷鍵,Wacom One本身也不具備觸控操作功能,因此即便克服上述兩點,光靠一支筆進行操作,在體驗上並不理想。 隨著數位創作在近幾年越來越熱門,不少繪圖螢幕的廠牌紛紛竄出,其中不乏有一些品牌不論是價格或是帳面規格上,看起來都相當的高階,然而就如小編在最開頭所敘述的,電磁筆的開發上其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比起規格來說,體驗上的優化是更難以量化的,至於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使用的繪圖板/繪圖螢幕,小編在這邊為各位整理了3個在購買前需要特別去測試的重點項目: 這個問題其實是小編以血淚換來的教訓,不論是繪圖螢幕還是繪圖板上,在將筆移動到邊緣的時候可能會發生不靈敏、異常抖動或是明明還沒有來到最邊緣,游標就好像碰到磁鐵似的被直接吸過去的狀況。由於絕大部分的桌機版的應用程式都是將工具列設置在畫面的四邊上,因此邊緣不穩問題經常會對使用者的操作造成相當大的困擾,如果有機會到賣場親自體驗時,這個部份一定要記得列為測試項目之一。 請拿出一把尺,然後沿著它在繪圖螢幕「慢慢的」畫出一條直線。理論上,畫出來的線應該是相當筆直的,不過實際上當玩家以慢速繪製線條的時候,程式或繪圖螢幕內部的抖動修正就可能不會觸發,造成即使沿著尺畫,畫出來的線條還是可能出現異常抖動。這對於喜愛漫畫、日式風格或是向量繪圖可以說是相當致命的,因為這些繪圖風格需要依賴大量的線條,而慢速抖動的問題,會對精緻的線條、調整向量曲線錨點等需要比較慢的場合上,造成非常大的困擾。因此這部份也記得列為測試項目之一。 撇開使用到過度吃效能的筆刷,造成筆跡延遲的問題大致可分成螢幕延遲跟感應延遲,由於螢幕每一秒鐘的更新率是固定且有其上限,當運筆的速度的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筆尖和游標分離的情況,畢竟當這一秒產生的畫面產生時,玩家的手已經到別的地方去了,不過如果繪圖板感應本身沒有延遲問題,那分離的距離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是固定的了,因為不是繪圖板反應不了,而是螢幕來不及更新畫面。反之,如果存在感應的問題,運筆的速度就會因為感應負擔加劇,造成游標與筆尖距離越來越遠的狀況,最後造成玩家可能在畫下一筆螢幕卻還在顯示上一筆的狀況。 也就是說,若繪圖板/繪圖螢幕的反應速度,無法跟隨創作者的思路即時反應,那麼也很難成就一幅偉大的創作。正因此,要是玩家有機會到賣場親自體驗時,這個部份則是絕對必備測試項目之一。 以價格來說,Wacom One和Intuos Pro價格相當的接近,一個有螢幕但畫筆比較低階,另一個沒有螢幕,但卻是最高階的傳統繪圖板,口袋不夠深,魚與熊掌實在無法兼得,究竟該選哪個才好,以下認為可以以桌面空間和繪圖時間做為考慮的點。 倘若玩家的空間小到必須把繪圖板放在大腿上才有辦法繪製,那建議購買Intuos Pro最小型的即可,除了保有專業的規格之外,省下的價差還可以用來入手一些周邊讓自己的工作效率更好。 相反的,只要您的空間能夠放得下Wacom One,那麼Wacom One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除了繪圖螢幕可以帶來更舒適直覺繪圖體驗之外,多一塊螢幕也能對創作上帶來更高的便利性,輕薄和簡化連接方式的機身在收納上也非常容易,如果臨時需要用到桌面,USB線一拔就能直接收起,機動性相當足夠。 倘若各位玩家跟小編一樣比起畫圖,更愛過著荒淫放蕩的日子,大部的時間都在讓繪圖板養灰塵,那建議入手Intuos Pro甚是更低階的Intuos就好。創作跟打怪最大的差異,就是打怪可以透過課金會變強,但創作不會。擁有神裝對於創作來說,只是讓事情更便利,不會因為擁有就能成為大神。因此,對於繪圖時數有限,但只要一有空就畫個不停的玩家,可以選擇Intuos Pro,想畫的時候只要USB線一插就能立刻上工,因為少了一塊螢幕需要維護,收納時會比較容易。 至於會花費很多心力在創作上,或是創作類型功課很多的玩家,那麼,Wacom One就趕緊入手一個吧!讓您可以躺著畫、趴著畫、盡情畫、隨便畫。為畫個不停的玩家打造,正是繪圖螢幕存在的精髓。 Wacom One繪圖螢幕挑戰讓機身變得更加輕薄好攜帶,可以單透過行動電源就直接供電,並具備手機連線的功能,乍看之下好像可以化身為行動創作了利器,但對於手機來說過於嚴苛連接方式與觸控功能的缺乏,使得Wacom One對於期待行動創作的玩家來說,似乎又少了一點魅力。 然而,以目前在專業繪圖螢幕的領域中,廠商們多半都是以專業人員的思維下去打造產品,造成該系列產品對於桌面空間或是荷包厚度都比較有限玩家來說,形成了一堵無形的門檻。不過隨著這幾年創作門檻更加的大眾化,Wacom One所瞄準到的,其實正是每一位內心嚮往創作的玩家,讓每一位萌新們,都能夠一登入,就能以最簡單的方式獲得並裝備練功神器,以發揮出深藏在內心的創作魂!整體而言,Wacom One提供輕薄便攜、可行動化、超高靈敏度、有螢幕的直覺式創作體驗,可說是新手設計師在繪圖螢幕產品中的絕佳選擇! 廠商名稱:台灣和冠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516-1718 廠商網址: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下):DIY電腦BIOS輕鬆設定與Windows安裝
繼前兩篇的採購篇、組裝篇之後,接下來就開始進入軟體設定篇啦! 這裡主要是教大家如何做簡單的BIOS設定,以便可以正常運作,同時並進行Windows 10的安裝。 本篇先從BIOS設定篇開始,當您組裝好電腦時,當然希望所有的裝置都安裝好,因此第一步驟就是檢視電腦有沒有組裝完整,有沒有什麼電腦元件或周邊沒接好,或是沒有達到應有的速度。待這些初步的檢查與設定之後,接下來就開始進入安裝作業系統的步驟,這裡以Windows 10安裝為主,並以全新SSD的安裝為例,當然安裝過程中若有特殊情況時,本篇也會提到。讀者只要跟著本篇的重點,來跟著設定與安裝,就能輕鬆安裝完成。 在開始安裝作業系統之前,除非您手邊有零售版/OEM版的Windows,有提供安裝隨身碟或安裝光碟,否則的話,您就得自己先建立一支Windows 10安裝隨身碟 (若您電腦有裝光碟燒錄機的話,也可以燒錄一片DVD-9版本的Windows 10安裝碟),然後安裝完成後,先用試用版的方式來使用,等後續再來購買序號升級到正式版。 既然要建立安裝隨身碟,就先請讀者找一支容量為8GB(或以上)的隨身碟,最好是USB 3.0規格的,讓讀取速度可以稍微快一點。以下就是安裝過程簡述。 首先,先找一台Windows 7/8/10電腦,或向別人借用一下電腦,來下載Windows 10的ISO檔,請到,點選「立即下載工具」,來下載 Media Creation Tool,檔名可能是MediaCreationTool2004.exe (或是MediaCreationTool1909.exe),後面那4個數字代表的是Windows 10的版本。下載後先存檔。 接著,執行那個Media Creation Tool,然後就會出現注意事項與授權條款,按「接受」即可。 然後,記得選擇「建立另一部電腦的安裝媒體」,然後下一步之後,再選取語言、架構與版本,這邊有一個「為此電腦使用建議的選項」,一般來說,新的電腦主要都是64位元 (x64)架構了,若發現上面的架構不是64位元,記得將那個勾勾取消,然後在架構欄那邊選擇「64位元(x64)」即可(當然您也可以選擇「兩者」,以便在老電腦的32位元CPU和新電腦的64位元CPU都能安裝)。接著按下一步繼續。 接著將USB隨身碟插入電腦,容量要8GB以上的才行,建議選用USB 3.0的,建立的速度會比較快,且後續安裝的速度也會比較快。這裡選擇「USB快閃磁碟機」,然後按下一步繼續,接著畫面就會出現您插入的抽取式磁碟機,選擇正確的磁碟機之後,再按下一步即可繼續 (若要建立安裝光碟,就可以選ISO檔案,後續再用光碟燒錄程式將ISO檔案燒錄至光碟)。 接著就會開始下載Windows 10的檔案,請稍等一下,等下載完成之後,就會開始建立Windows 10的開機隨身碟(或光碟),此時您可以先將該工具最小化,並繼續使用電腦。等建立完成之後,就會通知您建立完成。等出現您的USB快閃磁碟機已就緒的畫面之後,此時就大功告成了,按「完成」來結束! 首次開機時,若開機自我檢測(POST)過程順利,螢幕即會顯示出BIOS開機過程的畫面。這裡的主要重點,可以先看畫面中所顯示的基本資訊,例如安裝的CPU型號是否正確、記憶體數量,還有磁碟機列表,是否都有呈現出來(有些主機板則不一定會列出來,端看各廠商的設計)。由於各家主機板的BIOS設計都不同,因此會有不同的開機畫面,不過大多數都是差不多的。 接下來,玩家記得要先進入BIOS設定畫面的按鈕,目前五大廠主機板的進入按鈕幾乎都是Del鈕,因此開機時可以按住Del鈕來進入BIOS設定。若來不及按,結果進入作業系統,或是顯示無法開機的話,請按Ctrl-Alt-Del鈕重新暖開機,然後再嘗試多按幾下Del鈕,以便順利進入BIOS Setup畫面。 新一代的BIOS Setup畫面,已都採用UEFI圖形模式的設定畫面,提供更視覺化的設定方式,讓BIOS設定工作更加淺顯易懂。而現在新的主機板BIOS設定模式方面,大多會提供Easy Mode (簡易設定模式)和Advanced Mode (詳細設定模式),前者給初學者使用,後者給有玩家使用。這兩種模式通常只要按一個Function鈕就可以切換(例如ROG的BIOS就是按F7鈕來切換,其他主機板可以參考下方Help區,來看怎麼切換)。 接下來我們以詳細設定模式為例。一般BIOS設定主項目,都提供主要設定、超頻設定、先進項目設定、溫度與狀態檢視、開機選項、有用工具、設定儲存等項目等等(其他主機板的主要設定項目,也大致是這樣規劃,可以參考不同細節來進入需要的設定項目)。更多BIOS相關細節,請參考主機板隨附的使用手冊。 以下就本次組裝為例,透過圖片來一一簡述首次開機的BIOS必要基本設定! 面建立好的Windows 10 USB安裝碟,重新啟動BIOS並再進入這裡,把Boot Option #1調整成從隨身碟開機 上述的基本BIOS設定項目弄好了,並將Windows 10的USB安裝碟插入USB插槽之後,電腦就會正常開機,並開始進入Windows 10的安裝畫面。以下以安裝Windows 10 v2004版本為例,教導讀者一步一步來將Windows 10安裝完成。 由於此時Windows 10還是在最基本可以運作的組態,為讓您的硬體裝置發揮其作用,必須要繼續安裝驅動程式,可能主機板必備的工具也要裝一下,以讓您的電腦發揮完整的作用。 首先要先確立的是網路是否暢通,若是用Wi-Fi的話,通常驅動程式可能安裝好了,可以先嘗試連接到家裡的路由器看看。若有通的話,就可以繼續安裝驅動程式,有些主機板有提供驅動光碟,要是您有裝光碟機的話,就可以透過光碟來安裝。 再來是確定顯示卡驅動程式是否安裝完成。通常來說,NVIDIA顯示卡驅動程式Windows 10會自動安裝完成,至於NVIDIA Control Panel控制程式則在Microsoft Store下載。若是AMD顯示卡的話,則可以去其官網下載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驅動軟體集,來一次安裝好顯示卡驅動程式與控制程式。就看您的電腦裝備是如何,然後去各家官網去下載驅動程式與工具軟體,以啟用這些裝置的功能。 使用時,只要先在左下角Windows圖示那邊按滑鼠「右鈕」,然後選擇「裝置管理員」,即可檢視目前各裝置的運作狀態。然後針對沒安裝完成的裝置,來一一排解。 上述的所有步驟完成之後,電腦的軟體安裝與設定算是完成了!接下來就是驗收成果。玩家可以先下載硬體檢測程式,一一檢視每個電腦主要元件是否正確(順便檢視是否有買錯或被偷料),要是擔心的話,也可以去下載一些跑分程式(例如PCMark、3DMark等等),來確認效能是否有完全發揮。 以下先簡單介紹幾套必備的檢測工具,至於效能測試工具就讓玩家自由發揮下載了! 電腦的主要元件檢測軟體就是這些了。其他還有很多軟體可以用來檢測,若想要燒機的話,可以再額外去下載Burn-in-Test、FurMark等工具,來測試一下您的電腦在連續時間使用下,是否穩定無恙! 相信透過上述的步驟,從採購開始,到收到產品後開始進行組裝,到最後軟體安裝與設定,都自己一手包辦,是否特別有成就感呢?以上就是這次「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專題的所有內容,謝謝收看! (本篇)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中):DIY電腦裝機教學
在收到訂購的零件之後,內心可能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吧!喜是迫不急待的想要趕快組裝起來,讓自己的電腦可以煥然一新,憂則是自己不曾DIY組裝過,看著各項零件卻不知該如何下手。 有著這樣煩惱的玩家們不要害怕,小編將會一步步教大家從無到有把一整台電腦組裝起來,並且依照各種主要零件的安裝順序分門別類的進行講解,並列出會需要用到的工具,讓玩家不論是想要從頭打造,還是更新部分零件,都能在這個本篇中一次滿足。 在開始組裝之前,有一些基本注意事項和準備工作是需要特別留意的,這些事項可以減少玩家在組裝時「卡關」的困擾,或是避免零件在安裝的過中、長期使用之後發生異常或損壞,由於這些故障大多不在保固範圍內,所以組裝時不可不慎。 組裝電腦的過程中會需要用到大量的螺絲,在用螺絲固定零件的時候,要盡可能的以「斜對角」(Diagonal)的方式來鎖住鎖緊螺絲,同時也不要一次就把螺絲鎖到底,應該先大致固定之後再慢慢調緊,避免壓力全部集中到零件的一側而發生零件變形。 此外,由於這些零件沒意外的話,會陪伴玩家走過一段不算短的時光,螺絲只要鎖緊即可,不要徹底的鎖死,因為環境溼度、溫度等因素的變化,會對零件造成些許的變化,完全鎖死將造成零件沒有變化的彈性空間,未來玩家可能會難以將其卸下,甚至突然發生破裂。 散熱風扇不是指尖陀螺,軸心是千萬不可以抓取和按壓的位置,因為那是整個風扇最為脆弱的部分,有時只要一個重壓整個風扇可能就徹底報銷,在安裝風扇的時候記得避免,以保風扇和錢包的安全。 相信玩家在許多用電安全的宣導上都看類似提醒,拔插頭的時候要抓著插頭拔,不可以抓著線硬扯下來。電腦零件上的各式排線也是相似的道理,玩家如果硬扯的話,線材很容易就被扯斷使機器故障或異常,因此在安裝與卸下排線的時候應該要捏緊排線的頭,再將其拔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排線例如CPU、PCI-e、主機板等供電排線的頭部會有一個卡扣,拔除的時候也要記得將卡扣按壓開啟後,再以左右搖晃的方式將其拔起,不需要用蠻力與之對抗。 考量到不同玩家間對於打造吃飯工具上的需求不同,有的可能是從零開始組裝一整台主機,有的則是單純想要升級部分主機零件,小編會從空機組裝開始,一步一步的進行安裝教學,並以各項零件的安裝方式做為分段的標準,並標註安裝時需要的工具,讓各位玩家能夠更方便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CPU可以說是一台主機最重要的零件,同時也是在安裝時最需要特別再三注意的零件,不論是AMD還是Intel的處理器,在腳位的設計上都相複雜且密集,如果不小心放錯了,主機板和CPU可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玩家在插入CPU的第一步,便是先打開CPU的保護蓋,這一步基本上各大主機板廠上的設計都差不多,只要按壓旁邊的扳桿,將它拉起就能將腳位打開(如AMD插槽)或是將保護蓋打開(如Intel插槽)。 接著仔細觀察CPU的正面或背面的四個角落,不論是AMD還是Intel的處理器都會在其中一角標註一個「三角形」記號,如果玩家選購的是Intel的處理器可能還會注意到四個邊上的某些位置上會有凹槽,相似的記號也會出現在主機板CPU插槽的四周,玩家需要找到對應的記號點再將CPU放入。 以ASUS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主機板為例,主機板會在CPU的插槽角落刻上一個三角形記號,用以告知CPU的三角形記號需要對齊該位置才能放入,購買Intel的CPU玩家還能夠透過凹槽的挖孔設計來去判別應該放入的方位。 在拿取的時候要避免去觸碰底部的腳針與金屬接點,避免手上的髒汙對電子訊號產生干擾,特別是AMD的處理器因為採用大量針腳的設計,在安裝前要先確認針腳是否有無歪斜。 如果玩家擺放的位置正確,放入CPU的瞬間會自動落下,針腳也會順利固定於腳位上(如AMD處理器)或是CPU本體完整卡入插槽內(如Intel處理器),接著可以用手指稍微碰觸CPU上方,以確保處理器有確實卡準、眼睛也可以稍微從側面看一下針腳是不是都有完整進入(如AMD處理器),或是看CPU兩側凹槽是否有卡入插槽內(如Intel處理器),如果發現插入的位置不正確,CPU就被腳位卡住而無法順利插入,此時「絕對不可以」去按壓或嘗試蓋上保護蓋,必須立刻將CPU拿起,重新安裝,並確認是否有對齊插槽腳位。 由於記憶體的插槽與CPU相當接近,有一些散熱器因為體積較大的緣故,使得如果先安裝散熱器的話,可能會讓記憶體沒有辦法放入,因此建議在安裝CPU風扇之前先將記憶體插入。 在安裝記憶體之前,每個插槽的都會有一個卡扣,記得要先將它向外側撥開才能夠放入記憶體。放入的時候需要注意記憶體的防呆的設計,在金手指的部分會有一格凹口,玩家要將齊對準插槽中凸出部分,並且要均勻施力,確保記憶體的兩邊同時進入插槽,不可以先固定一側之後再固定另一側。同樣的,如果需要更換或重插記憶體,也要兩邊同時施力拔起,避免傷到金手指的部分。 此外,根據主機板的尺寸和規格不同,主機板上的插槽數量,從入門的2組到工作站級的8組都有,倘若沒有考慮只插入一條或全部插滿的情況下,在安裝的選擇上建議參考主機板手冊,因為每張主機板的設計方式都不相同,有些需要插到1、3排,有些是要插到2、4排,而且記得看一下怎麼安裝才會開啟最多通道數,或可開啟XMP超頻參數,以發揮出最大效能。 在安裝CPU風扇之前,為了確保導熱效率,風扇的與處理器晶片之間的空隙必須用散熱膏填補起來。散熱膏在市面上的種類相當多元,有的比較稀、有的比較濃,為了避免意外,建議玩家先在衛生紙上試擠一下確認濃度,以防一個不小用力過猛而弄得到處都是。 散熱膏的在塗法上面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主要就是以能夠均勻覆蓋在大約80%左右的CPU面積即可,小編個人的習慣是對CPU點4、5個小點,然後用CPU散熱器去擠壓,根據壓扁之後的面積來確認散熱膏塗的量是否足夠。 塗完散熱膏之後便是安裝散熱器,由於市面上的散熱器種類相當的多,每一款的安裝方式可能都不相同,實在很難全部一一介紹,考量到本篇主要是組裝一台中高階的主機,使用CPU隨附的風扇基本上能提供足夠的散熱,因此在這邊小編就以AMD和Intel原廠的散熱器做為示範。 AMD的風扇在安裝時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工具,一般來說AMD的主機板都會在出廠前就已經為玩家事先將扣具裝上,玩家只需將散熱器兩旁的掛勾勾住扣具,然後將一旁的固定扳手「用力」轉動到另一側即可。玩家過程只需注意兩個掛勾要確實勾住扣具才能轉動扳手,並且在施力的過程中不可去按壓風扇的轉軸,就可以完成安裝。 若是要裝水冷散熱器,或是Wraith Stealth這類的風扇,可能要先將主機板CPU兩旁的扣具先取下,然後再將散熱風扇扣上。 Intel的散熱器是將扣具設計在散熱器的四個角柱上,玩家在安裝前需要先用一字起子(或用一元硬幣)將四個扣具順時鐘轉開,接著對準主機板的CPU散熱器安裝孔,將四個扣具推入其中直到聽「喀」一聲,就算完成。 在固定完散熱器之後,玩家還需要將散熱風扇的插頭接到主機板上,根據主機板的設計不同,有一些主機板是有強制要求一定要把風扇的插頭接在指定位置的,否則會造成機器無法正常開機的情況,所以玩家需要特別注意主機板上是否有特別註明CPU風扇的位置。此外,主機板上的風扇針腳一般是設計成4 Pin的,但原廠風扇在設計上則是3 Pin,在這邊玩家不用擔心,「僅有此處」可以放心地直接插入,並且針腳會有防呆設計,方便玩家對準細小的針腳。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主流儲存裝置傳輸介面規格有兩種:SATA 6Gbps與M.2 (NVMe),然而因為SATA 6Gbps傳輸頻寬的限制,使SSD的速度最高只能到600MB/s上下,相反的,M.2因為速度更快、體積更小、安裝簡便,入門級SSD價格又和SATA 6Gbps幾乎一樣,成為了市場的寵兒,也因此小編在這邊也就僅介紹M.2介面、NVMe協定的SSD安裝方式了。 M.2 NVMe SSD的插槽,根據主機板的尺寸和價位,提供的數量和設計的位置都會有所差異,少部分主機板,特別是ITX尺寸的主機板還可能會將M,2插槽設計在主機板的背面,玩家如果正面找不到相對的插槽,不妨翻到背面看看。 另外,由於M.2 SSD雖然尺寸小速度快,但存取時會產生高熱,所以不少主流以上的主機板都會設計散熱片協助散熱,並且根據不同的主機板廠商,用以固定散熱片的螺絲的樣式可能不同,可能是十字、一字或六角形等,但共同特徵是,使用的螺絲都是比較小型的,如華碩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就得使用到PH00規格以下的十字螺絲起子,一般常見尺寸的螺絲起子,可能會沒有辦法轉動這些螺絲,如果手邊沒有小的螺絲起子,可能要跑一趟五金行添購一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今不少主機板會提供多組M.2插槽,通常接近CPU的M.2插槽會由CPU來管理,理論上頻寬較大;離CPU較遠的M.2插槽則多是由南橋晶片管理,穩定性會比較好,雖然沒有強制規定,但用來安裝系統的SSD會比較適合安裝在靠CPU的插槽,當一般儲存的SSD則適合在靠南橋晶片的插槽。要注意的是,以安裝SSD為主的M.2插槽,大多共可支援三種長度規格:M.2 2242 (指的是22x42 mm長度的版本)、M.2 2280 (此為主流規格)與M.2 22110 (超長版本,較不普及),因此安裝時要特別注意。此外,有的主機板還會提供一組M.2 Key E插槽(M.2 2230規格),其特色是螺絲的固定孔距離插槽會特別的短,主要是安裝Wi-Fi網卡或是其他通訊模組使用,並不是用來安裝SSD的喔! 打開散熱片、找到插槽之後,便可以對準腳位將SSD插入,M.2 NVMe SSD的腳位只有一個缺口,跟M.2插槽的缺口對上即可。而在插入後發現SSD是翹起來的屬於正常現象,此時玩家翻找一下主機板隨附的螺絲包,找到對應的螺絲將SSD的尾端鎖住即可固定。 最後玩家需要將散熱片背面的黏膠撕開,鎖回主機板上就算完成了,不過如果玩家買的SSD本身就有加裝散熱片,或是其他特殊設計造成SSD太厚,無法將散熱片蓋回,可以不必勉強,將散熱片與螺絲保管好,未來更換其他SSD時候說不定還會派上用場。 在安裝完上述零件之後,就可以將主機板裝入機殼之中了,在拆卸機殼側板的時候,如果玩家購買的機殼有玻璃側板,小編建議先將機殼平放之後再進行拆卸或安裝,比較不會一個手滑造成玻璃碎裂。 打開側板之後,先不要急著將主機板放入,仔細看一下機殼放置主機板的位置四周的銅柱是否和主機板的孔位相對應,若沒有完全對應,玩家可以用扁口鉗重新調整位置,再從機殼隨附的零件包中取出螺絲將主機板固定,鎖螺絲的時候記得以對稱的方式進行固定。 在剛剛使用的各種零件中,不曉得玩家有沒有發現好像漏了什麼?沒有錯,就是顯示卡!顯示卡之所以留到這個步驟才安裝是因為機殼設計的關係,玩家在安裝顯示卡之前需要拆掉機殼後方的擋板,如果在前面的步驟就把顯示卡裝上,主機板可就裝不進機殼裡了… 機殼的檔板根據不同廠商設計,有的是用螺絲固定,可以重複使用;有的則是用手一片片剝下來,依照顯示卡占用的插槽數(主流顯示卡大多是2槽)依序卸下。在確認後方的空間可以完全露出顯示卡所有的I/O輸出埠之後,就能夠將顯示卡插上,並用螺絲將其固定。 由於根據顯示卡的等級不同,體積和重量也會有所差異,一般的橫放式設計對於等級較高的顯示卡會有缺乏支撐,雖說這類顯示卡大多有強化背板設計,但長時間使用也是有可能造成出現顯示卡彎曲,或是PCI-e插槽受損的情況,所以一些機殼廠商會推出可將顯示卡直立的機殼,透過轉接器將顯示卡改為直向的,減低顯示卡因重力帶來的潛在風險,缺點就是會嚴重阻擋主機板下半部空間,讓未來的硬體擴充性受限。 目前具備直立顯示卡功能的機殼在市場上還是相對稀少的,玩家如果真的擔心顯示卡支撐的問題,可以使用「高科技竹筷」!將免洗筷削成適當的長短後放入機殼,以用來支撐顯示卡,當然如果介意外型,願意多花一點小錢的,網路上其實也有顯示卡支撐架可以購買。 來到這一步基本上一台電腦主機所需要的各項零件都安裝完成了,最後需要的就是替它們與電源供應器相連接啦!依照每個人的習慣不同,玩家可以先將排線接到主機板或是電源供應器,但不論是哪一種,請先不要將電源線與插頭相連接,以防漏電,另外考量到安裝完排線之後還有整線的需求,可以先不急著將電源供應器固定在機殼中,增加後期調整的彈性。 玩家如果購買的是模組化的電源供應器,因為所有的線材都以自由插拔,在安裝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每一個插孔所能插入的排線種類,特別是CPU、PCI-e與其他8 Pin和6 Pin設計的排線,插入前一定要多加確認電源供應器上的標示。 在眾多排線中,最醒目的應該是24 Pin主機板電源供電線,體積最大,也最容易辨認,但也不是所有的排線都如此容易辨認,像是PCI-e和CPU的排線,兩者在外觀上非常相似,在電源供應器上甚至是可以使用相同的插孔,可是在主機板上則不能共用。 為了避免玩家將這兩種排線混淆,有的排線會在上面特別標註是CPU或PCI-e,而在外型上,CPU的8 Pin腳位一般可以拆開成4+4 Pin,而PCI-e則為6+2 Pin的設計,玩家的排線若是沒有標註功能,則可以從這個部分來最區分。 一般來說,主機板的CPU電源插孔會設計在左上角,而且可能還會發現除了8 Pin的插孔旁邊還有一個4 Pin或6 Pin插槽,更高階的主機板甚至是8+8 Pin的設計,以現今的主機板供電設計來說,額外的插槽功能主要是輔助性質,目的是讓CPU供電能夠更穩定,可以的話當然是建議全部插滿,只是市場上有許多電源供應器已經沒有額外提供4 Pin或6 Pin的電源排線了,所以倘若只能插滿一個8 Pin也不需要太過緊張。 至於顯示卡所需要PCI-e排線就不同了,顯示卡因為等級不同,耗電量也有差異,從免插電到用到8+8 Pin排線的都有,但不論顯示卡的電源Pin腳有多少,都一定要完全插滿,以小編示範的NVIDAI RTX 2070 Super為例,它需要插入8+6 Pin的PCI-e電源排線,就絕對不可以只插其中的8 Pin或6 Pin,此外如果空間和排線長度允許,建議讓排線從上方拉出,如此可以替顯示卡提供額外的支撐力道,降低彎曲的風險。 在安裝完各個主要零件的電源排線之後,接下來只要將機殼的主要排線接上,讓機殼風扇以及前置面板的USB孔/燈號/音源孔/電源鍵/重置鍵等等,都能夠正常啟用,一台電腦的組裝就算是差不多大功告成了。 雖然距離安裝完成已經不遠,但還是不可以輕忽大意,因為在機殼隨附的各種排線中,有許多排線的種類長相是非常相似的,如果插錯了很可能就會造成主機板的損壞而功虧一簣。 說到長相相似的排線,前端I/O的音源與USB數據排線可以說是最容易混淆的,它們在外觀上都是9 Pin的設計,使得最大的差異僅僅在於「腳位」的順序不同,玩家一定要看仔細,將它們插入相對應位置上。一般來說,USB的插槽數量會有偶數個(例如2、4個),並且會用塑膠圈將每個插槽區分開來,至於音源的插槽則多會坐落於音效晶片(外觀尺寸約一塊拇指大小的晶片)的旁邊,通常會設計在主機板左下角的位置處。 此外新的主機板,也會提供USB3的排線插座,能連接到新款機殼前置面板的高速USB3接孔,讓使用者可以安裝高速的外接式儲存裝置。這部份因為採用的是9-pin設計,且有防呆機制,由於線材比較硬,在安裝時記得插好,理線時也別弄鬆脫囉! 另外一個容易混淆的則是機殼風扇的插頭,由於市面上有很多機殼會主打五光十色的RGB燈光功能,使得一個風扇的會有兩個插頭:一個是風扇,另一個則是RGB燈光。風扇插頭的設計基本上和CPU風扇的插頭是一樣,玩家只要就近尋找相對應的孔位插入即可。 但是RGB燈光就不同了,目前電腦的RGB燈光設計有傳統單區單色的RGB和可分區調整的ARGB兩種,前者使用的4 Pin腳位,後者則是3 Pin的腳位,兩者取用的電壓不同,「絕對不可」混插。另外為了方便玩家更快找到主機板的RGB插槽,多會特意將其底部塗成白色以供辨識。 此外一些比較花俏的機殼因為擁有比較多的RGB燈光元素,可能造成主機板的插槽不夠用,或是純粹貼心的想替玩家節省安裝的麻煩,會在機殼上設計RGB的集線Hub,將大多數的RGB排線集中到此處。 這一類型的設計會在Hub的其中一端找到電源排線,玩家需要將它接到電源供應器上才能享受到五光十色的RGB燈光,此時如果玩家發現線材太短或是找不到與電源供應器相對應的插孔,可以翻找一下電源供應器隨附的線材包,目前多數的RGB Hub所使用的排線接頭規格多為外觀呈扁平狀的SATA介面。 風扇與機殼前方的I/O都完成之後,就只剩下所有排線中難度最高的機殼按鈕排線了,這些排線的接頭通常是被設計在主機板的右下方,針腳細小且密集,安裝的時候會比較考驗的手指的靈活度,各位玩家如果插不進去還請沉住氣、深呼吸。 在動手安裝,玩家可以先看一下這一束「排線」,除了印有像是LED、Power SW等字樣外,還可以發現有的是1 Pin,有的是2 Pin,並且有的標註+/-極,有的則沒有,玩家在安裝的時候不僅需要依照主機板上的標示將與之對應的插頭接上,有標示+/-極還不可以插顛倒,不然可能造成機殼的按鍵功能錯置或是毫無功能。 以華碩的Crossfire Hero VIII (Wi-Fi)的設計為例,插槽上半排的設計由左至右依序為:+ PWR LED -、PWR_BTN,在安裝時,玩家就要依序將Power LED+、Power LED-、Power SW插入。 下排插槽的部分由左至右則依序為:+ HDD_LED -、RESET,在安裝上玩家會需要區分HDD LED的+/-極才能插入,此時可以將插頭翻至背面,其中有用三角形標註的那一側便是代表「+」極。 再來值得注意的就是,有些機殼有提供4-pin的SPEAKER接頭,可讓PC發出基本聲音,可在開機期間發出聲響以警示錯誤訊息之外,早期的遊戲也是透過這個小蜂鳴器來提供可怕的音效(笑!)。但由於近20年來PC都已全面內建音效卡,再加上高階一點的主機板已都提供Debug顯示功能或指示燈功能了,可以輕鬆診斷出電腦開機時的問題。因此,SPEAKER接頭現階段來說,其實可以不用裝,甚至大多機殼也已不提供SPEAKER接頭了。 線材的部份大致就這些了,只要將上述所有的線材全部插入之後,玩家便可以接上插座電源進行測試,只要各項零件在按下電源開關之後都會開始動作,若SPEAKER沒發出奇怪的警報聲,整台電腦在零件安裝的部分就算是完成了。 如果玩家個性跟小編一樣大而化之,只要把電源供應器鎖上後,多出來的線材塞一塞,側板一蓋便可收工,不過對於講求盡善盡美的玩家來說,美是要「由內而外」的,即便看不到也不可以隨便放過。 一般來說,整線主要有三大原則:「能藏則藏」、「能塞就塞」、「截彎取直」,機殼的背面在設計的時候會在四邊留有溝槽,目的就是要讓玩家將附近的線材藏到裡面去。 只是有的時候線材的數量比較多或是特別的粗的時候,想要藏進去就不是那麼容易,此時玩家可以束帶、魔鬼氈、鐵絲等工具,配合溝槽旁邊固定孔,讓玩家可以更容易的把線材藏進溝槽裡。 倘若有些線材真的太粗無法塞進溝槽,或是像主機板的電源排線、顯示卡的PCI-e電源排線因為距離的關係剛好會從機殼中間竄出,既然無法強求隱藏,那也就只能利用各種綑綁工具,盡可能讓整體的線條能夠呈現出筆直的美感。 主要走線固定完成之後,玩家便可以將電源供應器用螺絲進行固定,在固定時候玩家可納悶供應器應該朝上還是朝下擺放。此時玩家可以稍微注意一下電源供應器四個螺絲孔位,應該會發現只有其中兩個會剛好對稱的在角落上,而機殼也必然會有相對應的孔位,玩家可以此做為電源供應器擺放的依據。 固定住電源供應器之後,只要將剩下多出的線材往底部剩餘的空間塞,一個比較簡易的整線工作就算是完成了,記得在蓋上側板之前,再進行一次開機測試,確認所有的線材沒有在整線的過程中脫落。 最後組裝之後剩餘的各式零件、螺絲和保固說明書,玩家可以依照不同的零件用夾鏈袋分門別類的裝入,並用標籤紙或奇異筆標註購入日期和保固到期日,再將它們全部收納成一盒,此外某些產品有提供延長保固服務,別忘了在完成主機的系統與軟體之後到官網進行登記喔! 這邊也提供初次組機或是目前無方向的玩家可以有個簡單的搭配菜單方向,因此針對處理器、顯示卡、主機板、記憶體、SSD和IPCAM等領域提供另外的介紹搭配,方便玩家可以更加輕鬆的組裝。 如何選到一顆效能中上、又兼具超值,且符合未來3~5年的工作與娛樂需求。這裡我們推薦的是AMD的Ryzen 5 3600處理器!因為這顆處理器算是5至6千元市場價格帶裡面最棒的選擇,可以兼顧上述各玩家的所有需求。 Ryzen 5 3600隸屬於AMD第三代Ryzen家族的中階處理器,擁有6核心12執行緒,基礎時脈為3.6GHz、爆發時脈達4.2GHz,其內建384KB L1快取、3MB L2快取,以及32MB L3快取,實測效能方面,在CineBench R20的多核心可以輕鬆突破3500 cb以上,在執行各式創作類軟體或是多工應用工作時,都能游刃有餘,順暢執行、不拖泥帶水,效能幾乎能與競爭對手i7等級的處理器打成平手。搭配遊戲的話,也只要中階顯示卡,就能流暢的玩各式遊戲。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華碩ROG玩家共和國針對GeForce RTX 2070 SUPER推出自家的ROG Strix GeForce RTX 2070 SUPER O8G顯示卡,整體設計上,顯示卡本身具備五層架構,分別是最外層的風扇殼、散熱片、強化框架、PCB板以及保護背蓋,整體的大小是採用2.7插槽的設計,也是為了增加散熱器的表面積所設計,額外的散熱空間也能為超頻帶來更多潛力。 在外觀設計上採用ROG系列顯示卡常見的三風扇設計,同時這次的風扇也採用ROG最新一代專為其高階顯示卡所設計的軸向式風扇,採用更小的風扇殼來容納更長的扇葉,並且用環形密封環提高向下氣壓,同時也強化性能、速度以及功率。另外,該風扇也支援0dB技術,可以讓顯示卡的核心溫度維持在55度以下時,完全停止軸向式風扇運轉,減少玩家在遊戲中減少聽到噪音的可能,溫度上升時風扇會自動重新啟動。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ROG X570 CROSSHAIR VIII HERO (WI-FI)是對應先前AMD 7nm熱潮下推出的ROG主機板,也是作為ROG陣營中X570系列主機板的高階代表之一,具備無線網路模組提升使用彈性。在外觀上有著低調簡潔的設計,正面從左上延續至右下的銀色斜紋貫串,也增添了一股神祕的精品氣息。除了整體採黑色主色系外,I/O保護蓋上方的「CROSSHAIR VIII HERO」字樣可隨著Aura Sync燈效軟體調整燈光,PCIe插槽旁的保護蓋也有髮絲紋設計,讓整體的外型設計更加有高階精品的質感。 處理器腳位採AM4,可支援AND第三代和前兩代Ryzen處理器,記憶體部分最高可支援到64GB DDR4-4600+模式,超頻彈性和儲存空間都是足夠一般玩家使用的,而在PCIe插槽部分提供三條,皆為PCIe 4.0介面,其中兩條為x16通道、另一條則是x4通道。儲存空間的部分提供兩組PCIe 4.0 x4 M.2插槽,一組最高支援到Type 22110、一組則是支援到Type 2280,且兩組皆有散熱片保護。SATA 6Gb/s插槽部分則是共提供8組。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Intel針對新一代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推出對應的Z490主機板,作為主機板大廠之一的華碩ROG這一次自然也沒缺席,推出ROG Z490 MAXIMUS XII HERO (WI-FI)對應,HERO系列做為ROG主機板產品線,一向擁有不錯的口碑,主打主流玩家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玩家的所有需求。 內部硬體規格設計方面,畢竟屬於MAXIMUS高階系列,Z490 HERO這次也是給好給滿,包含14+2相數位VRM供電和8+4 pin PROCOOL II處理器供電孔給好給滿,散熱部分除了在VRM MOSFET上採用獨立的散熱片輔助,加上大面積熱導管強化廢熱排出,另外在處理器下方的部分也加大了VRM散熱片大小進一步強化。而M.2散熱盔甲則是三條插槽給好給滿,全數提供散熱效果輔助,最後在Z490晶片組上也提供獨立的散熱片做加強,整張主機板搭載多處風扇接頭,並且也為水冷做好準備,以全方面發揮出Intel第10代處理器的極致效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挑選DIY所需的零件時,記憶體算是一個很容易讓人選擇困難症爆發的產品類別,光是外型就五花八門,若還要考量到效能與CP值,那可真的會看到暈頭轉向,為此小編在這邊替玩家推薦KLEVV(科賦)的BOLT X DDR4 3600供玩家做參考。 BOLT X DDR4 3600記憶體為了保證效能與穩定,每一顆記憶體的顆粒需要通過一道道的檢驗與嚴格篩選,唯有體質優良的「優等生」才能夠被製成BOLT X記憶體模組。除此之外,為了使記憶體能夠長時間的穩定工作,讓玩家即使在家中處理繁雜的項目內容也能游刃有餘,科賦對於BOLT X記憶體的外型與散熱也是相當的考究,使用純度高達99.5%的純鋁做為記憶體的散熱片,使其擁有絕佳的散熱表現,同時配上獨特壓紋設計,進一步增添玩家在電腦組裝後的整體品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在儲存空間領域來說可說是滿有口碑的代表之一了,旗下針對主流和高端玩家的藍標、黑標SSD更是玩家選購時的一大選擇,不過近年來說到Western Digital,勢必有許多玩家都對2018年推出的WD Black NVMe SSD印象深刻,標榜黑標頂級讀寫速度和穩定性。近期再度針對黑標SSD推出WD Black SN750 NVMe SSD,並具備有散熱片與無散熱片兩種版本,確保玩家在感受速度快的同時,還能享有穩定的SSD效能表現。 規格方面採用TLC架構,確保速度和穩定性,容量空間的部分則是提供250GB到2TB的容量選擇,尤其2TB版本更是現階段居家工作期間最適合的大容量SSD選擇。至於硬體部分,主控晶片是採用自家SanDisk控制器,也同樣是64層3D TLC NAND Flash,官方提供的讀寫速度分別達到3470 / 3000 MB/s,比前一代產品更快一些,在現階段PCIe 3.0 x4介面中可說是速度上的佼佼者。MTTF達到1750萬小時,Western Digital也另外提供五年保固,確保玩家長時間能夠安心使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SSD的製作技術越來越成熟,但因為市場應用導向,廠商也紛紛推出不同等級的產品,來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然而使用者要如何在琳瑯滿目的SSD市場中,挑選出一台兼顧「穩定性」、「效能性」與「安裝便利性」的SSD呢?科賦(KLEVV)其實早就幫消費者們設想周到了。其推出的CRAS C710 SSD M.2 2280 PCIe NVMe系列 (下稱CRAS C710),便可滿足上述的需求。 「穩定性」部份,CRAS 710透過多樣的讀寫防護技術,來延長SSD的使用壽命,為減少每一個記憶體區塊的消耗和防止寫入出錯,導入了LDPC ECC錯誤校正技術,和全域平均抹寫技術(Global Wear Leveling),讓SSD每一個儲存單位都能平均使用到,可減少SSD出現壞區和寫入失敗的問題,從而降低資料的耗損。「效能性」方面,CRAS C710 SSD全系列採用3D TLC快閃記憶體,比起不少他牌採用QLC顆粒的SSD,有著更高的耐用度,此外科賦也使用到智慧型SLC快取演算技術,來提升性能和讀寫效率。以1TB機種為例,其循序讀寫效能可達2100 / 1650 MB/s,足以滿足絕大多數用戶們的使用需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因為不定時甚至是突發性的召回,家中的事物反而又變得難以照顧,臨時出門,就怕已經養成的習慣一時之間難以改變,造成忘東忘西,或是家中的小孩、寵物發現家裡沒大人,開始趁機搗亂,此時若是剛好進到玩家的房間中偷玩電腦,造成工作到一半的資料遺失或損毀,那可真的是會欲哭無淚。 面對家中的小惡魔們,玩家可以透過EZVIZ螢石所推出的球型IPCAM C6CN(1080P)來隨時監控家中的狀況,玩家只要將攝影機與家中的2.4GHz Wi-Fi連接,或透過其RJ45有線網路連接之後,便可以透過手機近端(Wi-Fi)或遠端(3G/4G行動網路)的方式,來觀看家中的所有畫面,該攝影機支援360度旋轉鏡頭支援紅外線夜視功能,讓玩家能在手機上直接遙控,不分日夜、清楚觀看房間中的每一個角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 在把所有零件組裝完成之後,想必玩家一定迫不急待的想要趕快體驗新電腦的在辦公上所帶來的表現,但是按下開機鍵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電腦還沒有灌系統!因此下一篇將會向各位玩家講解如何進行BIOS基本設定與系統安裝,與玩家一起完成組裝電腦的最後一哩路。 (本篇)
最多人點閱
- 陽泰Yantouch EyE Speaker藍牙喇叭實測開箱,兼顧時尚與光氛特效揚聲器頂尖之作!
- 小米空氣淨化器2實測開箱,智慧家電中物超所值的空氣清淨機精品!
- 充電效率高1個抵5個,Kamera 5 Port USB充電器SP-5U開箱試用
- 快速充電!一次為4支手機提供滿滿能量,BUFFALO 4A大電流USB充電座開箱實測 →iBUFFALO BSMPA09
- VESA協會推出HDR開放標準,制定3款DisplayHDR認證等級400、600、1000,搭配自我測試工具,推動產業進入下世代HDR新境界,現場直擊快報
- 羅技Logitech UE MEGABOOM速寫開箱,圓柱造型藍牙喇叭!
- iBUFFALO BSMPA09大電流USB充電座實測開箱,4A出力充電器中的優質精品!
- 老舊GPS裝置將可能於今年4月6日失效? 趕快更新韌體或換新!
- 疫情出不去、在家組機趣 (下):DIY電腦BIOS輕鬆設定與Windows安裝
- 圓剛AVerMedia EzRecorder ER310超級錄影王實測開箱,數位第四台預約錄影的好幫手
- Nikon D7200數位單眼相機實測開箱,旗艦榮光再現!
- AKG親手調教的絕妙音質,在時尚與科技間遊走的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Samsung Galaxy Buds Pro開箱試聽